[公告] 2015年德荷綠建築之旅開始報名 (名額有限,請盡速報名!)
報名表(請點入或電洽0927-859-366韓教授 02-23631892)
德國荷蘭一點多向行程表 (請點入)
韓選棠教授全程解說
綠建築、生態建設及觀光休閒知性之旅 聯絡電話:0927-859-366韓教授 02-23631892 02-33665929
費用:1500歐元+46000台幣
氫能汽車已在德國上路了, 而水是氫氣來源之母,因此,建築物及道路雨水回歸大地,成為建設開發之首要考量及立法之依據;沼澤、人工湖及生態池已在歐洲各國城鄉建設及都市更新中隨處可見,這些都是為了保存雨水而進行的國家及地區建設。
雨水滲流入地底的做法,是為了儲備未來的氫能,因此雨水大循環的設計手法主要目的是讓雨水回歸大地中,水溝、池塘、建築週邊等各類新滲水設計方案推陳出新,而台灣某些制定綠建築標章的學者提出在建築物筏基中保水的設計做法則讓人扔筆三嘆。
當代建築中德國保時捷造型之金屬博物 館、阿姆斯特丹之眼~電影博物館、斜面清水模外觀之德國科博館等當代建築之有關綠色生態採光、遮陽、通風、雨水儲留等之設計考量,均令人大開眼界,更大異 於台灣綠建築九標章之思維,這些以節能、空間感、美學、生態、都市景觀為訴求的當代綠建築中,均見得大面積的玻璃牆使用、優雅合理的建築遮陽設計、建築材 料質感的真實性、室內空間氣流的舒適動感等等,讓人驚豔。台灣綠建築標章中的固定遮陽、建築筏基中的儲水怪象,以及一些建築物中的大煙囱排氣及佈滿光電板 的所謂發電屋頂,也在在顯示了台灣綠建築應用符號的謬誤;在歐洲綠建築中顯示著的一些躍進中的綠建築思維,是跳脫了台灣過時標章的桎梏與窠臼,他們是利用 自然、創造空間新景、減少環境衝擊大方向下來設計真實的綠建築,而不是依據標章設計的綠建築。
今年德荷綠建築之旅將由韓教授及德國學界(建築師)介紹北德漢城、古車站更新、都更再造、福城科博館、阿姆斯特丹之眼等近三年完成之綠建築作品,歡迎對這方面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學校師生、建築營造者‧‧‧報名參加。
2011落成的仿保時捷造型金屬博物館
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口的-眼睛建築-綠色電影博物館
採用天光的地底展館及五星級節能旅館
玻璃塔型建築及地冷空調進風口豎桶
科學博物館的傾斜建築藝術及傾斜混凝土澆灌工藝
荷蘭易維護的保水庭院